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懷念甘蔗花鉛筆

懷念甘蔗花鉛筆
民國四、五零年代的台灣,薪資微薄、物質缺乏,說巧不巧,民國三十八年,大批自大陸撤退來台的國軍官兵,有的攜帶家眷;有的在台灣娶妻,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年,正好進入嬰兒生產高峰期,眷村第二代在台灣經濟最困窘的年代出生,刻苦耐勞幾乎是每個眷村第二代童年的生活寫照。
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只有三、四歲的娃娃,就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下,進入才藝班「苦讀」--英語、繪畫、鋼琴、心算…。四零年代不但沒有所謂的才藝班,連幼稚園都稀罕的很,當年眷村就是低收入地區的代名詞,當然沒有幼稚園。記得小時候,我們每天早晨眼睛一睜開,就開始遊玩,直到夜幕低垂才回家,眷村小小孩幾乎個個都是野孩子。讀小學一年級,可說是每個小孩的夢魘,不但沒得玩,還得面臨一堆煩人的事。晨間檢查是一天嚴酷考驗的開始,指甲沒剪要處罰,沒帶手帕、衛生紙要處罰。上課更是苦不堪言,野慣的小孩,只要教室外有點動靜,一顆心立刻飛到外面,接著就是一頓「竹筍炒肉片」。
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堆各式各樣的鉛筆,古早時代需要手削的鉛筆,已鮮少人使用,即使需要削鉛筆,迷你的轉式削鉛筆器、手搖式削鉛筆機就可代勞,不必擔心孩子被小刀削到手。那年頭根本沒有什麼自動鉛筆、免削鉛筆,不管是高檔的利百代鉛筆、雄獅鉛筆或雜牌鉛筆,都必須靠小刀削去外皮,才能書寫。甭看一把小刀不值錢,當年眷村生活清貧,硬是有許多人家中沒有小刀,每次削鉛筆時,都得拿出「求爹爹、拜奶奶」的磨功,向別人借小刀。
削鉛筆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有人能削出平整光滑的圓錐形;有的人則銷的像狗啃過的不規則形。削鉛筆是有竅門的,小刀的銳利度、用刀的力道、準頭、方向都得拿捏住,一不小心,就會削斷鉛筆心,四十年代的鉛筆,不知何故,好像特別容易斷掉,斷掉的鉛筆心,如果只是小小一段就算了,如果鉛筆心還夠長,小朋友捨不得丟掉,會想盡辦法再利用。
每年原料甘蔗開花時節,眷村小孩都會到蔗田蒐集甘蔗花莖,多數花莖用來引火,由於甘蔗花莖中空處,正好尺寸和鉛筆心差不多,一些小朋友發揮巧思,將削斷的鉛筆心插進甘蔗花的花莖,教室內經常可見「甘蔗花鉛筆」振筆疾書的景象。
四、五十年代小孩的鉛筆盒內盡是「甘蔗花鉛筆」,現在小孩鉛筆盒內,則
原子筆、彩色筆、自動鉛筆…一堆,昔日物力維艱的情境,如今已成追憶。※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