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眷村故事--罰跪

過去的眷村媽媽,清一色是家庭主婦,由於生活簡單,加上孩子都得幫忙作家事,不少媽媽閒來無事就喜歡串門子,除了張家長、李家短外,事事都能比--比誰家先生官階高,比誰家電視好,比誰家孩子功課好…人比人,不但氣死人,還連累孩子受苦。甭說初中、高中、大學聯考了,連月考都得比,每次月考成績出爐,眷村經常是「一家歡樂,百家哭」,考不好的小孩少不了挨打、罰跪,考後排排罰跪的景象,成為眷村一奇。
小學就讀的社團國小,位在村子入口處前約二十公尺處,學生來自社團新村及附近三角、北勢仔、石仔寮、上林頭等農村,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前,想要升學的小孩,在五、六年級時就得「惡補」國語、算術,以目前標準而言,當年的補習根本是小Case,尤其我們讀的是鄉下小學,加上每人家庭經濟都不好,老師補習只是虛應故事,讓家長心安罷了。
民國四零年代,小學生每學期有三次月考、一次期考,幾乎每個月都有考試,每次考試,當然都有第一名,當年我們眷村的孩子,也許是媽媽管得緊,也許是知道不讀書以後生活難過,在班上成績排名都不錯。記憶中,四零到五零年代,社團國小學生畢業成績的前三名:縣長獎、議長獎、鎮長獎幾乎都是眷村小孩包辦。
每次月考、期考過後,眷村媽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聽別家孩子的考試成績,發表考試成績的日子,則是多數孩子「心中的最痛」。考第一名的孩子,唯恐天下不知,一路揚著考券洋洋得意飛奔回家;考得不理想的小孩,則將考卷藏在書包裡,一路垂頭喪氣、腳步沉重。「一樣考試兩種情」第一名的媽媽喜孜孜四處炫耀,其他的小孩可就慘了,有的挨棍子;有的不准吃飯,最普通的處罰就是罰跪。
每個眷村媽媽罰小孩跪的地點不同,有些媽媽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孩子跪在家中或小院子裡就行了;有些可能是為展現管教威力,硬是罰孩子跪在屋外的馬路上。罰跪的姿勢不外高跪式、坐跪式,有些小孩一面哭、一面罰跪、一面讀書;有些嚴格的媽媽,除罰跪外,還得雙手舉板凳…。。
直到今天,我還百思不解,當年的罰跪教育,為何能栽培出不少的精英份子?※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