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懷念爆米香

小時候,軍人家庭生活儉樸,除了農曆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重大節慶日,一天三餐外鮮少有零食可吃,記得當年,每當鄰村一些家境較好的「小富翁」吃麥芽糖、糖球、橄欖、貓耳朵、冰棒…等零食,有些眷村小孩會圍著「小富翁」討著吃一口,這時的「小富翁」,套句母親經常講的話,跩得像「二五八萬」似的,彷彿每個小朋友都得靠他恩寵才有得吃。
民國四、五十年代,軍方按人口發給軍眷糧票,眷村人必須以糧票在特約的米店換白米,當年的軍眷米是口感不好的在來米,眷村人如想吃較好的白米,可換九零米(依糧票公斤數打九折)、八五米,由於打折扣後的米數量較少,眷村一些家庭往往會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只有一些省吃減用的眷村媽媽,家中才有多餘的米,有些媽媽會把米賣給鄰居或米店;有些人則等「爆米香」到村子時,將白米做成爆米香,讓小孩大快朵頤。
早期的爆米香是生意人在手推車上載著爆米筒、火爐、木尺、木框砧板等器具在街頭、市集、村莊擺攤,當時小朋友只要一聽到「爆米香」的叫賣聲,就纏著媽媽,拿著奶粉罐裝滿米,再帶一小杯油、砂糖去排隊,垂涎欲滴地守在爆米筒旁等「轟!」的一刻。 爆米香除了提供原料,還得付錢,軍人薪水微薄,當然能省則省,爆米香需要燃料,除了煤炭外,還有一種特別的燃料—龍眼子,曬乾的龍眼子易燃又耐燒,是絕佳燃料,由於龍眼子可抵現金,為了吃到香噴噴的爆米香,只要龍眼生產季節,眷村不時可見小朋友忙著撿拾龍眼子的景觀。 早期製作爆米香比較費時,生意人在「爆米筒」內裝蓬萊米,一面添加燃料,一邊緩緩轉動「爆米筒,讓米粒受熱均勻,還得看看爆米筒旁的圓形測量溫表,等加熱到一定溫度後,生意人喊著「要爆囉!」,提醒圍觀的小朋友摀住耳朵,隨即轟然一響,爆米筒下方的鐵製容器裡就裝滿白花花的米香。這時將米香倒進容器中,把熬製好的糖漿與米香芳拌勻後,倒進木框砧板,以麵桿來回滾壓,等米香冷卻後再拿著木尺,分切成小塊,香噴噴的爆米香就大功告成了。
每次,當母親將爆米香拿回家,都會規定我們這群小毛頭不能偷吃,但不管母親把爆米香藏在哪裡,都難不倒我們,不消多少日子,爆米香都進入我們的五臟廟了。(95.10.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