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太陽和風的民族—北極圈內的原住民沙米人

太陽和風的民族—北極圈內的原住民沙米人
數千年來,從挪威、瑞典、芬蘭北部延伸到俄羅斯西北角的拉普蘭地區(Lapland),居住著一群不畏艱難環境的種族,他們自稱「太陽和風的民族」,他們是北極圈的原住民,他們的名稱叫做沙米(Saami),也有人稱他們為拉普人(Lapp)。
由於缺少文字記錄,沙米人的起源並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沙米人是來自中歐山區的種族,也有學者將他們歸類為西伯利亞民族,雖然至今仍無法「講清楚、說明白」,但沙米人卻毫不在意,這群生活在廣袤無邊的大地子民,始終以身為沙米人自傲,數千年來,他們迎著太陽、追逐風,以大無畏的精神,在嚴苛的環境下,盡情揮灑生命的色彩。
遼闊的拉普蘭地區,散佈著湖泊、河流、山岳、丘陵、森林、冰原、冰川….,植被以雲杉、松樹、樺樹、冷杉、苔蘚為主,棲息其中的松鼠、熊、馴鹿、狐狸、海豹等野生動物,成為沙米人狩獵的對象,數千年來,沙米人都是過著游牧生活,居住在角錐形的營帳Kata內,靠打獵、捕魚維生,近幾十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沙米人轉而依靠農耕和畜牧生活,部分沙米人則從事商業及旅遊業,雖然生活型態改變,但馴鹿仍是沙米人最重要的財產,野生馴鹿食用的是三百多種極地天然植物,因此野生馴鹿肉成為餐桌上的佳餚,馴鹿奶可以當飲料喝,也可製作乳酪,馴鹿髓骨和碎肝片可燉煮拉普庫克(Lappkok),皮毛是衣服、地毯、帳篷的原料,鹿角可作為藥材或紀念品,可謂一身是寶,難怪沙米神話故事中,認為馴鹿是風之神Bieggaalmj送給沙米人的禮物。由於拉普蘭地區的馴鹿都已被馴養,目前只有俄羅斯西北地區,偶而可見野生馴鹿的蹤影。
惡劣的環境,使得沙米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他們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神靈,太陽神Peive、雷神Horagalles、死神Rota等眾多神祇與沙米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了神祇,自然要有與上天神祇聯繫的巫師,沙米族的巫師Noajdde以輪鼓(Troll-drums)和天界溝通,輪鼓的鼓皮漆成紅色,鼓面圖案通常是一個象徵太陽的圓圈或菱形,上端及底部繪畫各種神明,鼓的四周則是人與動物的圖案,基督教傳入沙米社會後,傳教士認為輪鼓具有邪惡的力量,大肆毀損輪鼓,倖存的輪鼓,如今已成為博物館的珍品。
與世界其他地區少數民族一樣,沙米人曾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二次世界大戰前,挪威政府鼓勵沙米人挪威化,瑞典政府於一九五零年才廢除沙米人不得在校使用沙米語的規定,官方的政策讓沙米人的文化幾乎奄奄一息,近數十年來,隨著少數民族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沙米文化總算重現生機,蘊含原始聲音的喬克(Joik)再度盛行,沙米音樂、藝術、詩歌…「百花齊放」,生機盎然。
沙米人的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的拉普語,共有三種主要方言,北拉普語通行於芬蘭最北部、瑞典、挪威;東拉普語為俄羅斯柯拉半島,南拉普語只有挪威中部、瑞典中北部少數人使用。拉普語雖具有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卡累利阿語的部分特徵,但卻擁有自己的風格,二次世界大戰後,沙米人從小學開始便學習沙米語,曾經瀕臨滅絕的沙米語,已無斷根之虞。
沙米人的傳統服裝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色彩鮮豔,華麗的衣裳、裙子、罩袍(Gakti)等多半以醒目的紅色為主,再配上製作精巧的銀項鍊及垂飾,顯得十分華麗,另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裝飾品,就是用細絲般的白鑞絲經由精妙的手藝嵌繡在美麗的手鐲上,或繡在以馴鹿皮所製的袋子上。以往沙米人日常穿著的服飾,如今只在慶典、婚禮、喪禮場合穿著。除了手工縫製服飾外,為了打發漫長冬天,沙米人往往利用冬天製作工藝品,以植物根部雕製的籃子、木雕,手工製作的彩帶、皮包、皮雕等,各具特色,除自用外,如今也成為販售觀光客賺取外快的紀念品。
數千年來,始終笑傲北極圈的沙米人,如今人數日漸減少,整個拉普蘭地區只有約四萬沙米人,背包客請把握機會,前往拉普蘭地區與「太陽和風的民族」「喜相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