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媽媽頂呱呱 賴台生
出生在蘇北偏僻小村莊,我的母親只有私塾兩年的學歷,雖然勉強可閱讀書報,但對世界著名學者完全「莫宰羊」,媽媽從來沒聽過杜威的大名,杜威「從做中學」的理論當然更不用說了,可是她卻是標準的「杜威信徒」,數十年來的「從做中學」,使得媽媽成為聞名眷村的「萬能媽媽」,家庭大小瑣事絕對難不倒她。
媽媽嫁給爸爸不久後,神州大陸變色,民國三十八年,媽媽跟爸爸隨國軍來台,當年母親只有二十二歲,由於小時候家境富裕,「嬌生慣養」的媽媽對家事幾乎一竅不通,而父親為職業軍人,經年累月不在家,家裡一切事情只有靠媽媽「單打獨鬥」,初抵台灣,媽媽連升爐火都不會,煮飯、燒菜都得麻煩隔壁鄰居幫忙升火,偶而一、兩次請人幫忙,還沒關係,經常麻煩別人,不但自己不好意思,有時鄰居也正忙著而無法及時「救援」,媽媽只好自求多福,套一句媽媽經常自我標榜的話:「幸虧我天資聰明,甚麼事只要看一遍,就學會了!」,不管媽媽的話到底是真是假,我們兄弟姊妹八人永遠是媽媽的「死忠部隊」,絕對舉雙手贊成,毫無異議。
眷村鄰居有浙江人、廣東人、山東人、雲南人…每人各有一套家鄉菜,秉持「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精神,媽媽從來自大江南北各地的鄰居身上,學會了醃臘肉、灌香腸、蒸年糕、包粽子、包餃子、蒸饅頭、做包子、炸麻花…等各種餐點的製法,做菜的手藝更是「一把罩」--紅燒獅子頭、麻婆豆腐、螞蟻上樹、三杯雞、硝肉、鑲豆腐…,一身作菜好功夫,使得我們不必出門,便能飽餐南北佳餚,媽媽烹飪的手藝真不是蓋的。
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媽媽曾多次返鄉探親,遍嘗大陸各地美食,返台後,
她靠著自我摸索,竟然也能做出道地的無錫肉骨頭、東坡肉、西湖醋魚、醬豆…,家中裝設第四台之後,每天觀賞烹飪節目成為媽媽的例行工作,品嚐媽媽的「新鮮菜」,則成為大家最高興的事。
爸爸的薪水有限,家裡小孩又多,媽媽為了貼補家用,編草繩、包蕃薯糖、切蕎頭、黏火柴盒…幾乎所有零工,她都不會放棄,由於手工靈巧,打工賺來的錢,便成為家庭開支的重要來源,子女逐漸長大後,雖然家庭收入增加,但媽媽勤儉持家的精神始終不變--洗澡水沖馬桶、洗菜水澆花、利用小庭園種菜、長孫衣物留給次孫穿…,每次我們想把老舊的家具、物品丟掉,都會招來一頓責罵,媽媽是我們家經濟奇蹟的創造者。
只在私塾斷斷續續讀過兩年書,媽媽的書寫能力並不好,以往每當遇到需要寫字的場合,她只有望筆興嘆,近年來,由於孫子、外孫陸續出生,為了學會孫子們的名字,經常可看見媽媽帶著老花眼鏡練習寫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媽媽雖不能說運筆如飛,常見字已難不倒她了。
美國大教育家杜威一定想不到,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臺灣,竟然有一位他的標準信徒--她就是我媽媽!※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