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泰北長頸族


美麗?哀愁?—長頸族的省思
從纏小腳、穿鼻環、鯨面…到隆乳、拉皮、小針美容…無論中世紀的中國、亞馬遜森林的原住民、巴黎時尚社交圈…自古至今,不知道是受到「女為悅己者容」的觀念作祟;還是另有原因,千百年來,多少女性不顧一切追求流行美?「吹縐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長頸族,我們何必大驚小怪!
長頸族是泰國北部與緬甸交界的少數民族—卡倫族(Karen)【另有一說為卡揚族(Kayan)】,目前主要聚集在距離清邁260公里的湄宏頌鎮(Mae Hong Sung)。 湄宏頌在泰語意為「薄霧籠罩的小城」,這個海拔3000公尺、人口不到三萬人的山區小鎮,由於入夜後天涼似水,有人賦予她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夜風頌。1965年湄宏頌與清邁間公路完工前,小鎮「長在深山無人識」,長頸族居住的地方--乃梭村,更是鮮有人知。
卡倫族一向居住在深山叢林裏,以耕種、捕獵維生,一九九零年代,為躲避緬甸內戰,尋求安定和美好的樂土,一群來自緬甸克倫邦的長頸族,翻山越嶺到泰北開山闢土、安家落戶,將湄宏頌營造成第二故鄉。
相傳卡倫族女性的長頸習俗已有數百年歷史,長頸的源起有種傳說,卡倫部落的祖先圖騰是龍,女性族人在脖子上戴項圈,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金光閃閃的龍。另有一說,女人脖子上套上這麼多項圈,是為防止脖子被山中經常出沒的老虎噬咬。還有說法認為女性戴項圈是為炫耀家庭財富。由於部落沒有文字歷史留傳,至今長頸習俗的真正起源及原因眾說紛紜。 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長頸風情,只有造訪距離湄宏頌約30公里的乃梭村,由於乃梭村對外交通不便,多數造訪的是專家學者及背包族。泰國政府為賺取外匯,特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清萊省亞帕村(Yapa),設置民族文化村,幾間茅草屋環繞的村落,居住有來自中國、緬甸、寮國等地移民過來的長頸族、阿卡族(Akar)、拉扈族(Lahu)、大耳族(Kayar)約兩百人。這些少數民族就像供觀光客參觀的展覽品,盡管居處簡陋、每天需要機械式的表演、回答觀光客雷同的詢問…但因每年有數十萬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慕名前來,除好奇地一睹長脖習俗,不少遊客也會購買一些卡倫族手工藝品(其實都是Made in China),長頸族除分享門票收入,還可賺一筆外快。位於村莊入口的拉扈族、大耳族,由於名氣不如長頸族響亮,當然收入就少多了。 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審美觀,泰北的長頸女認為她們的「長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進入亞帕村,觸目所及,無論老齡婦女、妙齡少女,甚至稚齡女童都戴有數目不一的銅頸圈。一般情況,長頸族女孩從五歲起開始戴銅頸圈及銅腳環,此後逐年加圈,頸圈最多可到十七、八個,重量高達幾公斤。這些銅圈戴上後便永遠不取下,連洗澡及睡覺時也戴著,死而後已。奇怪的是,銅頸圈好像沒有給長頸女帶來任何不便。
受到銅頸圈的長期壓迫,鎖骨和肩骨下陷,長頸女的頸部看起來較一般人長了許多,顎部則向外突出。實際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因鎖骨和肩骨下陷,頸部肌肉變得十分脆弱。醫學專家表示,如果再將項圈取下,長頸女的脖子會很脆弱,無法支撐腦袋,頭部有斷裂的危險。
  Discover頻道有個節目主持人到西伯利亞,對當地民眾至今仍懷念蘇聯時期的生活頗感不解,一再向居民強調民主自由的重要,當地民眾以「沒有食物連活下去都成問題,民主自由有什麼用?」回答,令主持人無言以對。常有一些自認文明的人,喜歡以先知、救世主、世界警察…的姿態,將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治理念等,強加在別人身上。看看長頸族的生活,捫心自問,我們何來權力干涉別人的生活?!(96.11.20)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寮國深度旅遊--永珍




寮國雖是共產國家,卻沒有滿街的公安、軍警;沒有四處可見的教條標語;沒有朱門酒肉臭與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差距,寮國是個不像共產國家的共產國家。首都永珍(Vientiane),除了充滿濃郁的宗教氣息,時光女神似乎忘記她的存在,永珍像極了三十年代的台灣城鎮--沒有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沒有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市井小民過著平淡恬適的生活,走在永珍街上,無論貧富,都是那樣安然自得。想讓浮動的心情沉澱嗎?到永珍趴趴走絕對錯不了!
寮國古稱老撾,封閉保守、無重工業,在一個貧窮程度排名世界第六的國家旅遊,竟然不用害怕被偷被搶,反而處處可見燦爛的笑容,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寮國的魅力!別以為佛陀忘記這個佛國,其實祂賜給人民的恩慈,除了珍貴的建築遺產,還有「樂天知命」的生存韌性。
與東京、首爾、新加坡、曼谷、吉隆坡、台北、上海、香港等亞洲的大都會比較,永珍根本望塵莫及。勉強來說,永珍比較像高棉首都金邊。慢吞吞的通關、坑坑洞洞的街道、街道兩旁酷似台灣鄉下的雜貨店…生活步調緩慢,永珍是個不像首都的首都。



由於受高棉、泰國、緬甸等鄰國的影響,寮國人民大都信奉佛教,但由於國窮民貧,佛塔、寺廟的建築風格,雖與泰、緬等國極為近似,但規模迷你多了。永珍市貴為國家大門,總不能太漏氣,還算有些起眼的佛教建築,其中身為國徽圖騰的塔鑾(Pha That Luang),是寮國現存最重要、最宏偉的寺塔。金色造型的塔鑾,建於四百多年前,高四十五公尺,共有三層塔基,最外圍為四方型瓦覆院牆,四面有塔門可登上第二層,第二層四周環繞著三十座小佛塔,小佛塔內各有座小金塔;第三層的中央塔每邊長三十公尺,基座如覆缽形,緊接著四方形的蓮花座,最上層則是一層層如錐的塔尖。塔巒除安奉歷代皇室及高僧骨灰,傳說存放有釋迦牟尼的胸骨,深受寮國人民尊崇。每年農曆一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塔鑾節,全國的比丘、信徒都會聚集於此,共同膜拜祈求平安。 玉佛寺(Wat Pha Kaew),創建於一五六五年,是悉達提烈特王所建的王室宗廟,供奉從龍坡邦帶來的碧玉佛像,三層高的華麗建築,殿堂深奧,巨大的佛壇原供奉僧伽羅佛像,一七七九年暹邏、寮國戰爭,暹邏軍隊偷走玉佛,供奉於曼谷的玉佛寺。其後,永珍玉佛寺毀於一八八二年的暹寮戰爭。如今的玉佛寺係一九三六年依原貌重建,並改為佛教博物館。周圍迴廊放置多尊西元六至九世紀時期的佛像,殿內存放各種珍貴的佛教文物和器具。
參觀玉佛寺後,不能錯過斜對面的的西沙格寺﹙Wat Si Saket﹚,這座建於西元一八一八年的佛寺,是永珍市保存最完整的寺院。由於建築與泰國廟雷同,幸運逃過暹邏入侵時的劫難,寺周圍院牆的迴廊裡,安放超過萬尊、大小不等的佛像,這些佛像係自永珍各地蒐集而來,少數則來自龍坡邦,寺中主尊大佛重十多萬公斤,故又稱「十萬佛寺」。 距離市區二十餘公里的香崑廟,是一處融合佛教與印度教的寺院。寺院佔地約八千平方公尺,園中的大臥佛是永珍的地標建築,可惜臥佛是混凝土塑造,做工不夠精緻,只能遠觀,近看就免了。此外,形似南瓜的「天堂與地獄」塔,表現天堂、人間與地獄的輪迴故事,手法一樣粗糙,有點像大陸一些旅遊景點為賺錢打造的粗俗洞窟。
寮國曾經是法屬殖民地,一九六九年,法國贈送一座「凱旋門」以慶祝寮國獨立,永珍凱旋門外觀與巴黎凱旋門相似,細部的浮雕、壁畫、寶塔卻是印度教、佛教風格,中西合璧,倒也有趣。凱旋門前的大噴水池及池前的「瀾滄大道」,是中國大陸送給寮國的禮物,象徵中寮的友好情誼。登上凱旋門可鳥瞰永珍市區。凱旋門不僅是永珍的地標,也是民眾最佳休閒場所,夕陽西下時分,民眾紛紛湧進廣場,聽音樂、散步、聊天…,凱旋門成為悠閒的代名詞。 每到一處地方,最喜歡去傳統市場貼近民眾的生活,永珍的「朝市」(Talat Sao)當然得去瞧瞧,位於公車總站旁的朝市,用亂中有序形容再恰當不過了,一攤緊挨著一攤的小販,加上來回穿梭的人力板車、腳踏車、摩托車、消費者,幾乎塞爆市場。除了蔬菜、水果、雞鴨魚肉…朝市也是寮國最大購物區,手工織布、銀器、藤編、雕刻品、寮國傳統服飾、沙龍…,此外還可看到千奇百怪的食品--螞蟻蛋、蜘蛛、甲蟲、酸肉、臭魚醬等,保證讓瞎拼客看得眼花,買到手軟。
雖然所得偏低,但永珍民眾卻頗能享受生活,每逢周末假日,總有不少民眾搭乘三輪嘟嘟車(Tuk Tuk),前往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南貢河( Ngon)悠閒度假。南貢河的漂流小舟,一艘費用約五萬五千寮幣(約一百八十元台幣,餐飲費用)另計,三五好友搭乘扁舟,順水漂流在風光明媚的南貢河,品嚐美食、暢飲Beer Lao(寮國啤酒)、促膝長談…夫復何求?
永珍最熱鬧,老外最愛的地方,都靠近湄公河沿岸。民宿、餐廳、網咖、商店、寺廟不約而同看上迷人的湄公河,沿著湄公河的法式殖民風格建築,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餐廳、咖啡店…,經常可見金髮碧眼老外,悠閒地品味香醇的寮國咖啡,品嚐寮式法國餐,費用比巴黎塞納河畔餐廳便宜多了,浪漫情調卻毫不遜色。
永珍是個時光女神遺忘的地方,想尋幽訪勝嗎?想走進時光隧道嗎?想暫時沉澱紛擾的心靈嗎?到永珍去吧!※

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挪威古都--特倫翰

走進古都--特倫翰
特倫翰是挪威第三大城;特倫翰是維京國王歐拉夫.特瑞格華生(Olav Tryggvason)時代的國都;特倫翰是美國科學研究報告中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雖然自古至今,特倫翰始終是個「響叮噹」的城市,由於台灣旅行團的挪威行程大都安排在奧斯陸、卑爾根、峽灣區、北角等地,除了部分自助旅行者外,鮮少台灣客造訪這個距離北極圈不遠的城市,對背包族而言,特倫翰也許是個迷樣的城市,且讓我們敲開特倫翰的大門,掀開她神秘的面紗!
挪威有紀錄的歷史約開始於西元八百年,特倫翰則屬於開發較早的城鎮,西元九九七年,歐拉夫.特瑞格華生國王於尼德瓦河(Nidelva River)畔,創建尼達羅斯(Nidaros)(今特倫翰),從此,特倫翰便巍然矗立特倫翰峽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堪稱挪威的千年古都。既然身為古都,特倫翰當然有不少L.K.K的建築—尼達羅斯大教堂(Nidaros Cathedral)、總主教之宮(Archbishops Palace)、聖母教堂(Var Frue Kirke)、畢波露老橋(Gamle Bybro)、碼頭區(Wharves)等,古色古香的建築,加上不少現代化的建築,特倫翰成為一座融合傳統與現代於一身的迷人城市。
六月至八月中旬旅遊旺季,特倫翰有市區導覽行程,參觀地點包括特倫德拉格民俗博物館(Trondelag Folk Museum)、科技學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克利斯汀史丹堡(Kristiansten Fort)、皇宮(Stiftsgarden)、大教堂等熱門景點,全程大約兩小時,可讓短時間停留的遊客,以走馬看花的方式瀏覽古城。但因景點集中,且路程不遠,建議背包族邁開雙腳,悠閒地漫步在特倫翰的大街小巷,親身體驗古都風情。
踏出特倫翰中央車站之前,務請先到旅遊服務中心索取地圖及相關資訊,然後便可「按圖索驥」勇闖特倫翰,背包族出車站過橋後,沿主要大街松德利(Sondre gate)向南行,到孔建斯(Kongens gate)路右轉,再左轉到Var fruesgate,來到始建於十三世紀,一七三九年重建,被當地居民暱稱為「The Church Of Our Lady」的聖母教堂,參觀聖母教堂的古老石牆後,向尼德瓦河方向漫步,可抵達一六八一年興建、一八六一年整建的畢波露老橋,這座特倫翰最老的橋,兩端各有一個哨亭及收稅處,造型十分獨特。過橋後,可前往克利斯汀史丹堡參觀,三百年歷史的古堡,在二次大戰時,被德國納粹黨作為囚禁挪威反抗人士的地方,留給挪威人一段慘痛的回憶,克利斯汀史丹堡視野極佳,可俯瞰特倫翰及峽灣,回程時不妨穿梭在鵝卵石舖設的小巷道,尋找意外的驚喜。
克利斯汀史丹堡距離特倫翰的地標--尼達羅斯大教堂不遠,西元一零七零年,歐拉夫.基瑞(Olave Kyrre)在其叔歐拉夫.哈拉德森(Olav Haralden)國王遺體埋葬處興建教堂,這座斯堪地納維亞中世紀大建築之一的教堂,因多次遭祝融紋身而一再進行整建,教堂宏偉的建築大都為哥德式風格,教堂右側的古老建築則是羅馬式風格,教堂西邊的牆上,有聖經故事、國王、主教的雕塑,雕功精緻,令人嘆為觀止。在宗教改革之前,尼達羅斯大教堂是總主教駐錫之地,也是挪威君主舉行加冕的地方,一九零六年以後,挪威憲法修正,此後便不再舉辦正式的加冕禮,雖然少了隆重的加冕禮,但挪威政府於西元一九八八年,將皇冠寶物(Crown jewels)放置在大教堂的禮拜堂,尼達羅斯大教堂依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建築及武器有興趣的背包族,則可到後方的總主教之宮及附近的羅斯特卡姆米雷特(Rustkammeret military)軍事博物館瞧瞧。
大教堂前方有一條孟克(Munkegata)街直通史提夫斯加登(Stiftsgarden),這幢興建於一七七零年代的私人宅邸,如今是挪威皇室家族在特倫翰的官邸,夏季時官邸對外開放,並有導覽人員解說,官邸內陳設簡樸,最特別的是有一間陳設不中不西的「中國廳」,皇室官邸規模不大,門票費用卻不便宜,不參觀也罷。
歷經千年滄桑,特倫翰亮麗依然,到挪威旅遊的背包族,請邁開腳步向北走去,敲開特倫翰的大門吧!

交通情報
火車:奧斯陸—特倫翰 0805--1453、1035--1834、1502--2228、1605--2243、2300--0735
特倫翰—奧斯陸 0815—1455、1310—2102、1411—2210、1540—2225、2228--0655
特倫翰—博德 0832—1835、2310—0945
博德—特倫翰 1130—2130、2100--0740
旅遊情報
旅遊服務中心:Tel:73929400
聖母教堂
開放時間:六月至八月週二至週五 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
尼達羅斯大教堂
開放時間:六月至八月每天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十五分bg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杜威媽媽一級棒

  「杜威」媽媽頂呱呱 賴台生
出生在蘇北偏僻小村莊,我的母親只有私塾兩年的學歷,雖然勉強可閱讀書報,但對世界著名學者完全「莫宰羊」,媽媽從來沒聽過杜威的大名,杜威「從做中學」的理論當然更不用說了,可是她卻是標準的「杜威信徒」,數十年來的「從做中學」,使得媽媽成為聞名眷村的「萬能媽媽」,家庭大小瑣事絕對難不倒她。
媽媽嫁給爸爸不久後,神州大陸變色,民國三十八年,媽媽跟爸爸隨國軍來台,當年母親只有二十二歲,由於小時候家境富裕,「嬌生慣養」的媽媽對家事幾乎一竅不通,而父親為職業軍人,經年累月不在家,家裡一切事情只有靠媽媽「單打獨鬥」,初抵台灣,媽媽連升爐火都不會,煮飯、燒菜都得麻煩隔壁鄰居幫忙升火,偶而一、兩次請人幫忙,還沒關係,經常麻煩別人,不但自己不好意思,有時鄰居也正忙著而無法及時「救援」,媽媽只好自求多福,套一句媽媽經常自我標榜的話:「幸虧我天資聰明,甚麼事只要看一遍,就學會了!」,不管媽媽的話到底是真是假,我們兄弟姊妹八人永遠是媽媽的「死忠部隊」,絕對舉雙手贊成,毫無異議。
眷村鄰居有浙江人、廣東人、山東人、雲南人…每人各有一套家鄉菜,秉持「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精神,媽媽從來自大江南北各地的鄰居身上,學會了醃臘肉、灌香腸、蒸年糕、包粽子、包餃子、蒸饅頭、做包子、炸麻花…等各種餐點的製法,做菜的手藝更是「一把罩」--紅燒獅子頭、麻婆豆腐、螞蟻上樹、三杯雞、硝肉、鑲豆腐…,一身作菜好功夫,使得我們不必出門,便能飽餐南北佳餚,媽媽烹飪的手藝真不是蓋的。
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媽媽曾多次返鄉探親,遍嘗大陸各地美食,返台後,
她靠著自我摸索,竟然也能做出道地的無錫肉骨頭、東坡肉、西湖醋魚、醬豆…,家中裝設第四台之後,每天觀賞烹飪節目成為媽媽的例行工作,品嚐媽媽的「新鮮菜」,則成為大家最高興的事。
爸爸的薪水有限,家裡小孩又多,媽媽為了貼補家用,編草繩、包蕃薯糖、切蕎頭、黏火柴盒…幾乎所有零工,她都不會放棄,由於手工靈巧,打工賺來的錢,便成為家庭開支的重要來源,子女逐漸長大後,雖然家庭收入增加,但媽媽勤儉持家的精神始終不變--洗澡水沖馬桶、洗菜水澆花、利用小庭園種菜、長孫衣物留給次孫穿…,每次我們想把老舊的家具、物品丟掉,都會招來一頓責罵,媽媽是我們家經濟奇蹟的創造者。
只在私塾斷斷續續讀過兩年書,媽媽的書寫能力並不好,以往每當遇到需要寫字的場合,她只有望筆興嘆,近年來,由於孫子、外孫陸續出生,為了學會孫子們的名字,經常可看見媽媽帶著老花眼鏡練習寫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媽媽雖不能說運筆如飛,常見字已難不倒她了。
美國大教育家杜威一定想不到,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臺灣,竟然有一位他的標準信徒--她就是我媽媽!※g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大學錶

大學錶
春風化雨二十八年,民國九十一年八月,我揮別校園正式退休,早在退休前,就下定決心退休後不再戴手錶,希望退休後的日子不必被時間牽制,退休後第一天,我取下手腕上的手錶,心中頓時輕鬆多了,原以為今後不會再戴手錶。但天下事往往難以預料,去年母親過世四週年忌日,重新整理母親遺物,赫然發現當年我考上大學時,母親送我的精工錶,本以為手錶已無法使用,沒想到雖然時隔三十四年,這支當年的「大學錶」依然準確無比,為了追思母親,如今這支老錶放置在我的電腦桌上,陪著我寫稿、上網…。
我家住的眷村距離大林鎮約六公里,由於初中、高中都在嘉義市就讀,我必須騎自行車到大林,再搭車上學,六年通學生涯,前四年搭乘火車,高二開始搭乘汽車,當年無論火車、汽車班次都不多,如果沒趕上車,就會錯過上課時間,手錶對通學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父親薪水微薄,家中小孩又多,根本沒錢買手錶,六年通學生涯,想知道正確時間,就得依靠同學的手錶和路旁商店的時鐘。
現在市場上的手錶五花八門,從數十萬元的名牌鑚錶到一個百餘元的電子錶,大家可依照經濟狀況購買適當的手錶,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幾乎個個有手錶,因此沒法體會無錶的不便。民國五十年代,手錶的價格頗高,可算是奢侈品,我讀初中、高中時,上、下課有鐘聲,沒有手錶影響不大,來往家裡、車站、學校之間,需要知道正確時間,沒手錶就問題多多,和有手錶的同學一起趕車,還可靠同學「報時」,如大家都沒手錶,就得搜尋路旁商店的鐘錶,六年通學生涯,多數日子都O.K,但也有幾次不巧碰到店家的鐘錶慢了或壞了,誤以為時間充裕,結果卻未能趕上車的烏龍事情。
由於當年我住的眷村大學生不多,高中畢業,母親為鼓勵我順利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地買了一只SEIKO錶送我做禮物,這支手錶被村人稱作「大學錶」。帶著母親愛心的大學錶,不但陪伴我度過四年大學,還陪我度過高雄縣岡山鎮前峰國中、嘉義縣太保鄉嘉新國中、省立嘉義高工教書生涯,及預官受訓、服役馬祖的軍旅生涯,前前後後共陪我度過十一個寒暑。
結婚時,內人嫁妝中有支手錶,我換下大學錶,改戴「嫁妝錶」。由於大學錶還蠻好用,母親捨不得丟掉,就拿回家自己配戴,這一戴就是二十年,母親過世後,大學錶一直放在母親的遺物箱中,直到去年….。※g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懷念甘蔗花鉛筆

懷念甘蔗花鉛筆
民國四、五零年代的台灣,薪資微薄、物質缺乏,說巧不巧,民國三十八年,大批自大陸撤退來台的國軍官兵,有的攜帶家眷;有的在台灣娶妻,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年,正好進入嬰兒生產高峰期,眷村第二代在台灣經濟最困窘的年代出生,刻苦耐勞幾乎是每個眷村第二代童年的生活寫照。
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只有三、四歲的娃娃,就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下,進入才藝班「苦讀」--英語、繪畫、鋼琴、心算…。四零年代不但沒有所謂的才藝班,連幼稚園都稀罕的很,當年眷村就是低收入地區的代名詞,當然沒有幼稚園。記得小時候,我們每天早晨眼睛一睜開,就開始遊玩,直到夜幕低垂才回家,眷村小小孩幾乎個個都是野孩子。讀小學一年級,可說是每個小孩的夢魘,不但沒得玩,還得面臨一堆煩人的事。晨間檢查是一天嚴酷考驗的開始,指甲沒剪要處罰,沒帶手帕、衛生紙要處罰。上課更是苦不堪言,野慣的小孩,只要教室外有點動靜,一顆心立刻飛到外面,接著就是一頓「竹筍炒肉片」。
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堆各式各樣的鉛筆,古早時代需要手削的鉛筆,已鮮少人使用,即使需要削鉛筆,迷你的轉式削鉛筆器、手搖式削鉛筆機就可代勞,不必擔心孩子被小刀削到手。那年頭根本沒有什麼自動鉛筆、免削鉛筆,不管是高檔的利百代鉛筆、雄獅鉛筆或雜牌鉛筆,都必須靠小刀削去外皮,才能書寫。甭看一把小刀不值錢,當年眷村生活清貧,硬是有許多人家中沒有小刀,每次削鉛筆時,都得拿出「求爹爹、拜奶奶」的磨功,向別人借小刀。
削鉛筆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有人能削出平整光滑的圓錐形;有的人則銷的像狗啃過的不規則形。削鉛筆是有竅門的,小刀的銳利度、用刀的力道、準頭、方向都得拿捏住,一不小心,就會削斷鉛筆心,四十年代的鉛筆,不知何故,好像特別容易斷掉,斷掉的鉛筆心,如果只是小小一段就算了,如果鉛筆心還夠長,小朋友捨不得丟掉,會想盡辦法再利用。
每年原料甘蔗開花時節,眷村小孩都會到蔗田蒐集甘蔗花莖,多數花莖用來引火,由於甘蔗花莖中空處,正好尺寸和鉛筆心差不多,一些小朋友發揮巧思,將削斷的鉛筆心插進甘蔗花的花莖,教室內經常可見「甘蔗花鉛筆」振筆疾書的景象。
四、五十年代小孩的鉛筆盒內盡是「甘蔗花鉛筆」,現在小孩鉛筆盒內,則
原子筆、彩色筆、自動鉛筆…一堆,昔日物力維艱的情境,如今已成追憶。※g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眷村故事--罰跪

過去的眷村媽媽,清一色是家庭主婦,由於生活簡單,加上孩子都得幫忙作家事,不少媽媽閒來無事就喜歡串門子,除了張家長、李家短外,事事都能比--比誰家先生官階高,比誰家電視好,比誰家孩子功課好…人比人,不但氣死人,還連累孩子受苦。甭說初中、高中、大學聯考了,連月考都得比,每次月考成績出爐,眷村經常是「一家歡樂,百家哭」,考不好的小孩少不了挨打、罰跪,考後排排罰跪的景象,成為眷村一奇。
小學就讀的社團國小,位在村子入口處前約二十公尺處,學生來自社團新村及附近三角、北勢仔、石仔寮、上林頭等農村,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前,想要升學的小孩,在五、六年級時就得「惡補」國語、算術,以目前標準而言,當年的補習根本是小Case,尤其我們讀的是鄉下小學,加上每人家庭經濟都不好,老師補習只是虛應故事,讓家長心安罷了。
民國四零年代,小學生每學期有三次月考、一次期考,幾乎每個月都有考試,每次考試,當然都有第一名,當年我們眷村的孩子,也許是媽媽管得緊,也許是知道不讀書以後生活難過,在班上成績排名都不錯。記憶中,四零到五零年代,社團國小學生畢業成績的前三名:縣長獎、議長獎、鎮長獎幾乎都是眷村小孩包辦。
每次月考、期考過後,眷村媽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聽別家孩子的考試成績,發表考試成績的日子,則是多數孩子「心中的最痛」。考第一名的孩子,唯恐天下不知,一路揚著考券洋洋得意飛奔回家;考得不理想的小孩,則將考卷藏在書包裡,一路垂頭喪氣、腳步沉重。「一樣考試兩種情」第一名的媽媽喜孜孜四處炫耀,其他的小孩可就慘了,有的挨棍子;有的不准吃飯,最普通的處罰就是罰跪。
每個眷村媽媽罰小孩跪的地點不同,有些媽媽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孩子跪在家中或小院子裡就行了;有些可能是為展現管教威力,硬是罰孩子跪在屋外的馬路上。罰跪的姿勢不外高跪式、坐跪式,有些小孩一面哭、一面罰跪、一面讀書;有些嚴格的媽媽,除罰跪外,還得雙手舉板凳…。。
直到今天,我還百思不解,當年的罰跪教育,為何能栽培出不少的精英份子?※g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羅曼蒂克大道--丁克爾斯比爾

浪漫之路由符茲堡(Wurzburg)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菲森(Fussen),這條中世紀時期興建,連結德意志與義大利之間的交通要道,沿線不但保留了許多中世紀時期的宮殿、城堡、教堂、老街、民房外,寧靜的農村風光、悠閒的生活步調、純樸的風土人情…在在散發出無可抵擋的吸引力,每年夏天旅遊旺季時,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遊人,誰不想穿梭在古意盎然的大、小城鎮,享受浪漫之路的羅曼蒂克風情﹖
浪漫之路猶如一串珍珠項鍊,沿線各具風情的城鎮則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走訪浪漫之路,最好的旅遊方式是悠悠閒閒地在每個鄉間小鎮盤桓數日,時間緊湊的遊客則只能「走馬看花」,位於渥米茲谷地的丁克爾斯比爾(Dinkelsbuhl),至今仍完整保持中世紀風貌,投進小鎮的懷抱,猶如走進歷史,思古幽情油然而生,走訪浪漫之路,如錯過素有「歐洲歷史文化寶庫」美名的丁克爾斯比爾,絕對有遺珠之憾。
因著名人物、神話故事、歷史事蹟…而得名的城鎮比比皆是,由農作物而得名的地方卻極為罕見,丁克爾斯比爾是由陶伯河谷栽種極多的丁克爾小麥而得名,四周城牆圍繞的小鎮,居民只有一萬多人,絕大多數是德國人,愛鄉愛土的居民,費盡心思保存中世紀以來的城牆、碉堡、教堂、狹窄街道…甚至連木造房屋改建時,都一絲不茍地依照原來樣式,德國人對古建築重視的情況,令人敬佩。
小鎮面積不大,安步當車是最佳旅遊方式,多數觀光客以位於市中心的商業廣場(Marktplatz)做漫遊丁克爾斯比爾的起點,廣場前羅馬式尖塔的聖喬治教堂,內部大廳建築方式十分獨特,是中世紀時期的建築瑰寶,彌足珍貴,攀登教堂尖塔則可將小鎮風光一覽無遺。
聖喬治教堂旁有面紀念三十年戰爭的壁畫,壁畫上繪有瑞典上校指揮官史匹羅特騎在馬上,城門看守人的女兒羅瑞帶領小鎮所有孩童跪在馬前求情的壁畫。每年七月中旬,小鎮為紀念這些讓小鎮幸運逃離戰火蹂躪的小英雄,都會舉辦兒童表演節,一再上演這齣故事。居民感念瑞典軍隊撤離,並以史匹羅特上校紅白洛可可式軍服做為丁克爾斯比爾男童樂隊的制服,這個國際馳名的樂隊,擁有八十名鼓手及喇叭手,經常曾應邀至各國演出。
  聖喬治教堂附近有多座中世紀建築,巴洛克風格的舊市政廳,興建於西元一三六一年,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德意志之屋及聖保羅教堂是十五世紀建造完成的,雖然年資較淺,也各有可觀之處。聖喬治教堂與羅騰堡城門間的Spitalhof,過去是一家醫院,如今則成為歷史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時,可順道參觀地下室的畫廊及音樂廳。
搭乘歐洲巴士「浪漫之路」旅遊的遊客,在丁克爾斯比爾停留時間約兩小時,由於時間緊湊,小鎮的旅遊服務中心特別為短暫停留的遊客設計出一套行程,從商業廣場出發,參觀聖喬治教堂後,沿西格林格街(Segringer StraBe)經過新市政廳,右轉Kapuzinerweg街,綠塔(Gruner Trum)巍然矗立眼前,丁克爾斯比爾共有四座城門、十三個紅頂尖塔,尖塔造型大同小異,遊客不必一網打盡。
馬丁路德街(Dr.-Martin-Luther-StraBe)北端盡頭處的羅騰堡城門,是過去控制丁克爾斯比爾通往羅騰堡的重要關卡,城門下方的街道十分狹窄,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如今關卡已失去軍事意義,漫步中世紀風情的城門,別有一番韻味。
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孕育出丁克爾斯比爾居民的藝術家氣息,雖然住宅大都造型相似,但鄰近的房舍往往採用不同的色彩,使得小鎮景觀顯得亮麗、活潑,在居民巧手慧心的佈置下,不但庭園遍植花木,屋簷、牆角、窗戶…也都掛滿燦爛繽紛的盆花,小鎮宛如一座花園城鎮,走訪小鎮,穿梭在狹窄的巷道間,叫人不醉也難! ※g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風櫃斗賞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梅花夾著傲骨,迎著寒風綻放,自古以來,深受騷人墨客的青睞,吟詩作賦留下不少佳作,冰清玉潔的丰姿,更讓千萬愛梅族魂千夢縈。
近年來,國內休閒旅遊風氣日勝,歲末年初,正是梅花綻放時節,台灣名氣最響亮、賞梅的當紅炸子雞,首推南投縣信義鄉風櫃斗,根據當地耆老了解,信義鄉的梅樹為三百年前鄭成功移植來台,歷經日據時期、政府遷台,持續計畫姓推廣,於民國六零、七零年代達到最高峰,目前種植面積約一千公頃,從海拔四百公尺蜿蜒伸展到一千兩百公尺的山丘,每年元旦前後約一個月的花期,冬之神揮灑魔術棒,讓滿山遍野的梅花燦爛繽紛,一片片雪白花海,美得教人心醉、令人透不過氣。
風櫃斗是台灣梅樹栽種面積最大的地區,由於此地山風、谷風非常盛行,地面又受日照關係,每天十時左右起,地面受日照關係,熱空氣上升,氣流便沿著陳有蘭溪而上,谷風由山下向山上吹拂,昔日當地居民挑香蕉至外地販賣,累了就在樹下乘涼,享受「風櫃陣」(台語)吹來,久而久之,當地人就叫它風櫃斗了。雖然目前名稱改為自強村,但多數人還是喜歡「風櫃斗」的舊名。  風櫃斗的梅樹,大約在每年十一、二月含苞待放,元旦前後一個月,「滿園春色關不住」,數以千計的梅樹爭先恐後第登傷冬天大地的舞台,蒼勁樸拙的老梅樹,綴滿一樹的雪白,蒲天蓋地的花海,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數大就是美」,在梅花盛開的風櫃斗得到最佳見。
近幾年來,全球天氣怪異,梅花開花期也亂了步調,今年入冬後,台灣地區天氣大多晴暖,使得「愈冷愈開花」的梅花,遲遲不見蹤影,急煞不少愛梅族。幸好十二月中旬陸續幾波強勁寒流過境,為台灣帶來些許冬意,總算帶來梅花綻放的消息。據當地梅園主人表示,梅花花期可望維持到農曆春節,但依據內行愛梅族的估計,目前風櫃斗的梅花已綻放約八、九成,最佳賞花時期在元月十日至二十日之間,農曆春節時,大概只能見到零星「末代梅花」。「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賞梅、樂梅、品梅請趁早。
多數愛梅族慕風櫃斗大名,其實從台21線公路右彎到投59線公路,狹窄的山路兩旁從烏松崙、風櫃斗到近年來異軍突起的牛稠坑,不時可見梅園,往往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賞梅族可隨心所欲找處梅園,漫步幽香撲鼻的花俓,置身雪白花海,此情此景,叫人不醉也難!
賞梅族大批湧進,昔日以製作梅子加工品的農家,搖身一變成為民素、商家、賞梅園區…遊客前往風櫃斗賞梅,還可品嘗梅製品,當地梅農在遊客聚集的地方開店、擺攤販售脆梅、Q梅、烏梅、紫蘇梅、辣梅、貴妃梅、軟梅、梅酒等,沉醉花海之餘,不妨到處品嘗,再發揮瞎拼能力。
風櫃斗的梅花已進入盛放期,週末假日一定人滿為患,投59線公路狹窄,只能單線行車,雖然南投警察局信義警分局為疏導賞梅遊客,假日期間實施單向道路管制,但一樣嚴重塞車,有心前往賞梅的遊客不可不知。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海螺溝


「下雪了!好漂亮噢!」一大早,隔房的朋友興高采烈地大呼小叫,跑來敲門告訴我下雪的消息。住在亞熱帶的台灣,難得見到大雪紛飛的景象,難怪友人如此興奮。風裡來、雨裡去、穿雲霧、頂霜雪…自助旅行近二十年,老實說,粉雕玉琢、雪樹銀花的銀色世界,對我已沒多大吸引力,甚至對大雪紛飛還蠻感冒的,但禁不起他三請四催盛情邀約,我們只好披上外套走出旅館,接受白雪的洗禮。櫃台的服務小姐看見我們,喜孜孜的說:你們運氣真好!這是今年第一場大雪呢!
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我們緩緩走出旅館,一夜的大雪讓高山白首,老樹白鬚,
粉妝玉雕的海螺溝,別有一番風韻。好友同行,自然沒有「白髮風雪上長安」的孤寂、落寞;海螺溝雖沒有飄香寒梅,但我們依然抱著踏雪尋梅的雅致,走向雪中、走向林間…。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住宿的金山飯店位在海螺溝景區內,我們一大早搭乘交通車到纜車站,成為第一批進溝的踏雪人,積雪約十五公分的山徑,由於沒人踩踏,走起來軟綿綿的,就像踏在棉絮上。
天上雪花飄飄;腳下雪毯綿綿,此情此景,怎一個美字能形容?!
「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滋味固然妙不可言;風雪林間品味熱騰騰的羊肉湯更是人生一大快事,前往冰川途中休息站的羊肉湯大姐,絕對是海螺溝冬季人氣指數的NO1!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挪威逍遙遊--海樂賽爾特


峽灣風情畫—海樂賽爾特
對挪威人而言,峽灣是他們的母親;峽灣是航海家的溫床;峽灣是上天的禮物;峽灣是挪威的象徵,松恩峽灣、蓋倫吉峽灣、敏達峽灣(Vindafjord)、紹德峽灣(Saudafjord)…連綿不絕的峽灣,不但帶給挪威絕佳的山水景觀,無盡的觀光資源,更帶給世人無比的喜悅與讚嘆!
有峽灣就有河流、海港和海岸平原,有了海岸平原、海港、河流,就有農場牧民、漁民…,人口聚集一處,自然形成小鎮,挪威有數以百計的峽灣,當然就有數百個峽灣小鎮,這些峽灣小鎮各具風情,各有看頭,想要一一走訪,絕非易事,背包族不妨選一、兩個峽灣小鎮,住個三、五天,做小鎮的臨時居民,悠悠閒閒融入小鎮的生活中。位於挪威最美麗的峽灣-蓋倫吉峽灣附近的海樂賽爾特,不但擁有峽灣、瀑布、山林、草原、河流等自然美景,百年歷史老教堂、養老院、露營地、藝術家公園、乳酪工廠、學校、超級市場、小橋…應有盡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絕對值得背包族考慮。
海樂賽爾特位於奧斯陸北方約四百七十公里,小鎮上最著名的自然景觀首推位於中心地帶的瀑布,這個不知名的瀑布,宛如萬馬奔騰傾洩而下,氣勢磅礡、聲勢驚人。小鎮觀光當局為方便遊客觀賞瀑布,特在瀑布邊設置觀瀑步道,遊客輕輕鬆鬆便可觀賞瀑布全景,從觀瀑步道下行約五分鐘步程,便是迷你的市區,市區內除了兩間比鄰的超級市場、幾間溫馨的咖啡屋及販賣紀念品、服飾…的商店外,還有一個紀念海樂賽爾特出生的藝術家--Ola Kjellstad 的小公園及一家造型別致、溫馨可愛的小旅館-圓山大飯店(Grand Hotel),圓山大飯店大廳裝潢古意盎然,陳列有明朝的花瓶、老式織布機、銅烤爐、古燈罩…等骨董,別有一番韻味,這家旅館除了價格較貴的主建築套房外,還有二十餘間瀕臨峽灣、視野良好的廉價房間,每人每晚住宿費為一百挪威克朗,以挪威的高物價而言,這些房間實在是物美價廉,圓山大飯店內並設有小酒吧,雖然各種酒類價錢貴得驚人,但走訪峽灣之餘,入夜後,背包族不妨在酒吧小酌一番,體驗挪威人民熱情的一面。
「處處無景處處景」,和大都會的著名景觀迥然不同,走訪峽灣小鎮一定要細心品味,絕不能「走馬看花」,海樂賽爾特鎮上有一座一八五九年興建的小教堂,參觀這座居民信仰中心的教堂後,背包族可在簽名簿內「秀一秀」。教堂四周碧綠的草坪,則是鎮民「蒙主寵召」的安眠之處,碧綠的草地、簡單的墓碑、墓地前四季更換的花草、整潔的環境,墓園絲毫沒有國內墳場的恐怖氣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小鎮人性化、庭園式的墓園設計,值得國人學習。
由於緯度高,挪威的冬天從每年十月一直到翌年三月,長達半年的寒冬結束,陽光夏季來臨,不少挪威人民便迫不及待地走出戶外,迎向陽光,戶外露營則是挪威家庭休閒度假的最愛,海樂賽爾特有一處收費低廉(每個營帳一夜費用為六十克朗)、設備完善、環境清幽的露營區,背包客族如裝備齊全,不妨在露營區過夜,親身體驗挪威露營地的風情。
海樂賽爾特的旅遊旺季從五月到九月,慕名到此的觀光客,除了搭船欣賞挪威最美的蓋倫吉峽灣外,喜歡健行的人,可攀登小鎮附近的山頭,俯視壯麗的峽灣美景;「煙波釣叟」可在峽灣下竿或在溪畔租個小木屋,盡情享受垂釣之樂;踏板勇士可以租輛自行車奮力踩踏;「咖啡族」不妨在溫馨小店享受美味咖啡;此外,還可划船、日光浴、乘坐馬車旅遊...背包客可隨心所欲選擇最愛,悠悠閒閒度過豐盛的北國假期。
挪威中部峽灣地區的夏天氣溫約在攝氏二十度左右,但由於峽灣地區大都依山濱海,「晴時多雲偶陣雨」變化多端,經常會碰上陰雨濛濛的天氣,背包族如前往峽灣旅遊,務必攜帶禦寒衣物及雨具,以免受凍。g

交通情報
卑爾根--海樂賽爾特(巴士):8:00、12:10 車程約八小時
阿里桑德--海樂賽爾特(巴士):11:10、15:10(週日停駛)、15:50(週日行駛) 車程約2.5小時
蓋倫吉--海樂賽爾特(渡輪):夏天每天有十至十二航次(約一小時一班)
旅遊情報
旅遊服務中心:Tel:70265052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古早打工族

四、五零年代,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多數家庭生活清貧,軍人微薄的薪水更甭說了,根本不敷生活開銷。從大陸撤退時,少數攜帶一些黃金首飾來台的軍眷,還能依靠變賣金飾免強支撐;多數身無分文的軍眷,除省吃儉用外,只能絞盡腦汁搞點外快,當年還沒有「打工」這個名詞,但村中無論男女老少幾乎都做過代工,我們都是打工仔的開山祖師!
記憶中,村子裡最早的代工是「打草繩」,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編草繩。當年村口有家草繩工廠,工廠內有幾個簡陋的製繩機器,每天一早,眷村媽媽們就會群聚工廠門口,等待打工,假日則連小朋友都加入行列。編織草繩十分簡單,只要將一小把稻草送進機器漏斗型的開口,等稻草快被機器捲完時,再塞稻草接上,簡單的機器就會將稻草搓揉成草繩,由於操作簡單,打草繩的工資低到不行,歷經四十多年,早已忘記當年打一捆草繩的工錢究竟有多少了。
打草繩之後,編籮筐蓋成為村中的主要副業,編製籮筐蓋的工具是一支寬約一公分、長約三十公分、前端尖、尾端有橢圓小孔的鐵編針。作法完全得靠手工,首先將編針尾端穿藺草繩,而後將乾燥的竹葉一片接一片縫上,每個籮筐蓋大約要用五、六片竹葉。為了多賺點錢,手指結繭是家常便飯,如果不小心,少不了被鐵編針刺傷,挨皮肉痛。奇怪的是,當年受傷,嚴重的擦點紫藥水;輕點的根本不管,也不曾聽過有人破傷風。
從五零到六零年代,村中陸續有貼火柴盒、切蕎豆…等代工,最後的代工則是包地瓜糖,那時我已讀高中了,雖然面臨沉重的升學壓力,但依然得利用時間幫忙貼補家用。包地瓜糖是村中老少最喜歡的代工,不知是地瓜糖的老闆好心,還是擔心我們邊吃邊包,每次送貨,都會免費增加一、二公斤的地瓜糖,讓我們大快朵頤。
老闆要求大家包地瓜糖時,一定要保持乾淨,但為了趕工賺錢,村中多數人家都是全家總動員,天熱時,頂著高溫工作,當然大汗淋漓,多數大人以袖子擦汗,有些小孩則直接以手擦汗後繼續工作。更嚴重的是,有人感冒、瀉肚子…仍賣命工作…,這就是時隔四十多年,我堅持不吃地瓜糖的原因。

懷念爆米香

小時候,軍人家庭生活儉樸,除了農曆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重大節慶日,一天三餐外鮮少有零食可吃,記得當年,每當鄰村一些家境較好的「小富翁」吃麥芽糖、糖球、橄欖、貓耳朵、冰棒…等零食,有些眷村小孩會圍著「小富翁」討著吃一口,這時的「小富翁」,套句母親經常講的話,跩得像「二五八萬」似的,彷彿每個小朋友都得靠他恩寵才有得吃。
民國四、五十年代,軍方按人口發給軍眷糧票,眷村人必須以糧票在特約的米店換白米,當年的軍眷米是口感不好的在來米,眷村人如想吃較好的白米,可換九零米(依糧票公斤數打九折)、八五米,由於打折扣後的米數量較少,眷村一些家庭往往會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只有一些省吃減用的眷村媽媽,家中才有多餘的米,有些媽媽會把米賣給鄰居或米店;有些人則等「爆米香」到村子時,將白米做成爆米香,讓小孩大快朵頤。
早期的爆米香是生意人在手推車上載著爆米筒、火爐、木尺、木框砧板等器具在街頭、市集、村莊擺攤,當時小朋友只要一聽到「爆米香」的叫賣聲,就纏著媽媽,拿著奶粉罐裝滿米,再帶一小杯油、砂糖去排隊,垂涎欲滴地守在爆米筒旁等「轟!」的一刻。 爆米香除了提供原料,還得付錢,軍人薪水微薄,當然能省則省,爆米香需要燃料,除了煤炭外,還有一種特別的燃料—龍眼子,曬乾的龍眼子易燃又耐燒,是絕佳燃料,由於龍眼子可抵現金,為了吃到香噴噴的爆米香,只要龍眼生產季節,眷村不時可見小朋友忙著撿拾龍眼子的景觀。 早期製作爆米香比較費時,生意人在「爆米筒」內裝蓬萊米,一面添加燃料,一邊緩緩轉動「爆米筒,讓米粒受熱均勻,還得看看爆米筒旁的圓形測量溫表,等加熱到一定溫度後,生意人喊著「要爆囉!」,提醒圍觀的小朋友摀住耳朵,隨即轟然一響,爆米筒下方的鐵製容器裡就裝滿白花花的米香。這時將米香倒進容器中,把熬製好的糖漿與米香芳拌勻後,倒進木框砧板,以麵桿來回滾壓,等米香冷卻後再拿著木尺,分切成小塊,香噴噴的爆米香就大功告成了。
每次,當母親將爆米香拿回家,都會規定我們這群小毛頭不能偷吃,但不管母親把爆米香藏在哪裡,都難不倒我們,不消多少日子,爆米香都進入我們的五臟廟了。(95.10.15)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北海道冬雪風情


冬雪皚皚惹人憐
對北海道居民來說,1950年的札幌雪祭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佳例證,一群閒來無事的高中學生,隨興雕塑的冰雪雕像,意外的成為北海道隆冬最耀眼的主角,從此,漫長的冬季,北海道的居民不再「各掃門前雪」,旭川、函館、支笏湖、層雲峽、網走、釧路等各地民眾紛紛以雪地為舞台,以冰雪為素材,盡情揮灑----雪祭、冰瀑祭、冬之祭、白燈節、煙火大會、冰雕……冰封的大地,沒有封住北國的人們,他們以接力式的各項祭典,讓北海道的冬天充滿歡樂、充滿笑聲。
冬天前往北海道旅遊,絕對不能錯過各項慶典活動的始祖----札幌雪祭,經過札幌市觀光部半世紀來的戮力經營,札幌雪祭已成為全世界冰雕藝術家的最愛,每年的國際雪雕大賽,各國好手雲集,大夥卯足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冰雪藝術品,雖然春天來臨後,所有冰雕、雪雕將化為烏有,但留給遊客的卻是永恆的美麗追憶。
札幌雪祭除了燦爛奪目的煙火、精雕細琢的雪雕、冰雕,整個祭典宛如嘉年華會般熱鬧,除了觀賞超炫的雪雕,享受 U形滑雪道、綜合雪滑梯瞬間滑下的快感,背包客請不要忘了販售糖炒栗子、麻薯、和果子、白色戀人巧克力、果醬、紀念品……等各種土特產的攤販,一攤緊挨著一攤的小攤,讓饕餮客垂涎三尺,也讓瞎拼族荷包縮水,雖然氣溫偏低,但雪祭會場卻是熱騰騰。欣賞粉雕玉琢、如詩如夢的冰雕、雪雕,技癢的參觀民眾,可事先報名,在DIY區打造自己的作品,但整個參與時間得花個3、5天,時間匆促的遊客,也不必望雪興嘆,找處積雪深厚的地方,就地取材堆雪人、打雪仗……一樣樂翻天。與雪祭齊名的札幌白燈節,也是冬季札幌的重頭戲,大通公園及站前大道兩旁,入夜後,數十萬盞白燈將夜空裝扮得亮麗繽紛,令人心醉。
入冬以後,各種大同小異的慶典,在北海道各地陸續上演,荷包飽滿、時間充裕的遊客,當然可以「北海道走透透」,在北海道消磨整個冬季;假期短、腰包瘦的人,秉持「一花一世界」的人生觀,只要能用心,任何一處雪祭,都會讓您滿載而歸。
當嚴寒北風呼嘯在北海道廣大的平野之際,北方的鄂霍次克海,則有隨著流冰而來的「流冰小天使」,1月下旬至4月上旬期間,到網走搭乘破冰船來趟鄂霍次克海破冰之旅,頂著零下十幾度的寒風、破冰而行,冰塊破裂的聲音、碎冰互相擠壓的聲音,夾雜著呼嘯的風聲、看見流冰小天使、海豹、海獅的驚呼聲,這種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北海道冬天還有一項火熱的的戶外活動----日本全國拉雪橇狗大賽,這項在稚內舉辦的大賽,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潮,主角雖然是雪橇狗,但觀看比賽的人卻比狗來得更起勁。
北海道冬季氣溫經常在攝氏0度以下,對居住在亞熱帶、耐寒力較差的國人來說,長時間身處戶外,絕對是一大考驗,保暖裝備--毛帽、護目鏡(太陽眼鏡)、毛圍巾、羽毛衣(防水透氣外套)、防寒內衣、手套(最好能防水)、雪鞋(防滑鞋),口罩,如不齊全,可能就會成為「北海道凍瘡」的受害者,背包客不可不知。